[摘要]
目的 分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临床特点及病死率,为临床诊治CRBSI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CRBSI患者153例,收集患者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住院天数、中心静脉导管(CVC)留置时间、基础疾病、高危因素、导管留置的位置、导管类型、病原菌鉴定结果、临床表现、治疗和转归。结果 153例CRBSI患者中男93例、女 60例,年龄(65±22)岁,住院时间(33±20)d,CVC留置时间(26±6)d。有基础疾病4种及以上者129例(84.3%)。CRBSI高危因素前3位为机械通气(153例,100%)、使用广谱抗菌药物(142例,92.8%)和住ICU>15 d (138例,90.2%),有高危因素5个及以上者109例(71.2%)。导管位于锁骨下静脉者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导管位于颈内静脉和股静脉者[(40±7)d比(24±5)、(15±7)d],导管位于颈内静脉者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导管位于股静脉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腔导管患者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双腔导管患者[(36±7)d比(20±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BSI患者最常见的病原菌为革兰阳性菌(77株,占50.3%),其次为革兰阴性菌(59株,占38.6%),最后为真菌(17株,占11.1%)。153例CRBSI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发热,体温38.1~40.3 ℃;73例(47.7%)有循环功能衰竭;57例(37.3%)合并有多脏器功能不全。153例CRBSI患者中,91例于采血标本后当天内拔除CVC,41例于血培养报告阳性后才拔管,21例未拔管。立即拔管患者病死率低于血培养阳性报告后拔管者和未拔管者[4.4%(4/91)比19.5%(8/41)、38.2%(8/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RBSI多发生于有多种基础疾病和多个高危因素者,以股静脉处和双腔CVC较易发生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多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及时拔除CVC和给予恰当抗菌药物则治愈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