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注射用阿替普酶对不同血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水平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ADMA水平0.883 μmol/L为临界值,将ADMA>0.883 μmol/L的52例患者作为高表达组,ADMA≤0.883 μmol/L的54例患者作为低表达组。2组患者均给予降低颅内压、保护神经、改善循环和调节血压等基础治疗,同时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0.9 mg/kg,2组患者均在治疗2周后进行效果评价。检测和比较2组患者神经因子、炎症因子、纤溶功能、血管内皮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改良Rankin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髓鞘碱性蛋白、中枢神经特异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Ⅰ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选择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内皮素1、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水平和改良Rankin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但高表达组均高于低表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一氧化氮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但高表达组均低于低表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表达组总有效率低于低表达组[78.8%(41/52)比92.6%(5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1,P=0.04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髓鞘碱性蛋白、中枢神经特异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Ⅰ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选择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均是不同ADMA水平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主要危险因素(均P=0.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注射用阿替普酶治疗后均取得较好效果,且ADMA低表达水平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纤溶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改善更为明显,炎症反应和血管内皮损伤较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