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二尖瓣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孕妇的临床特征及妊娠结局,为该类人群安全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23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49例二尖瓣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回顾性分析孕妇年龄、孕周、瓣膜置换时间、新生儿体重、国际标准化比值、分娩方式以及超声心动图的差异,总结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及妊娠结局。结果 49例孕妇年龄(31±4)岁,孕周(26±14)周,妊娠距瓣膜置换时间(8±5)年,血红蛋白(115±10)g/L,谷氨酸转氨酶(13±8)U/L ,血肌酐(45±7)μmol/L,国际标准化比值1.8±0.6,二尖瓣机械瓣膜瓣口面积为(2.4±0.6)cm2,二尖瓣机械瓣膜瓣口流速(197±49)cm/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7±5)mm,左心室射血分数(61±6)%。其中发现5例存在瓣膜功能障碍,这中间有3例孕产妇在孕中期(分别为例1孕28周、例2孕30周和例5孕19周)出现机械瓣膜卡瓣,例1孕妇28周胎儿胎死宫内,重新瓣膜置换;例2为保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孕34周剖宫产,胎儿出生正常;例5在保护胎儿的情况下重新瓣膜置换,孕37周剖宫产,胎儿出生正常。结论 对于接受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孕产妇,应制定合理的抗凝策略。由于妊娠期间生理状况的变化,抗凝方案需要不断调整。在整个妊娠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血压、心率及各项抗凝指标,并定期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同时,应采取多学科联动的综合评估方法,确保妊娠过程中的安全性,为孕产妇提供可靠的诊疗依据,以保证母婴的安全。